讲好可口可乐故事

序幕

1861 的四月,美国的南北战争开始在美国掀起了漫天的烟硝。这时候,有一位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立即投效了南军,开始了驰骋战场的岁月,这年,他正值三十岁。他的名字叫做雅各潘博顿 (Jacob Pemberton)  。

乔治亚州又称为桃子州,(peach state) ,桃子是他们的 ”州果“

潘博顿生于乔治亚州  (State of Georgia) , 也终于乔治亚州,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乔治亚人。他的学习能力强,尤其对化学更有天分。潘博顿十九岁那年就从当时的医学院毕了业,并取得了药剂师的资格。他曾经有短暂的时间做过外科医生,之后便在乔治亚州的哥伦布市 (Columbus) 开了一间药房。

 

在战争中死亡的南军士兵,在南方仍有人纪念

1865 年四月,眼看战争就要结束了,这四年的抗争以及满目疮痍的家园土地,全美国人都期盼着和平生活早日来临,潘博顿也不例外。然而最后一场与北军的在乔治亚州的哥伦布市的战争,却异常猛烈,甚至形成了两军对峙的肉搏战。而潘博顿也在此次战役中被军刀砍伤胸部。虽然之后他被授予了中校的官阶 (lieutenant colonel) ,但这严重但没有致命的一刀但却让他以后的人生沉浸在痛苦之中。这可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打击。

潘博顿以前是医生,后来的职业生涯是药剂师,因此他很容易就可以取得各种药品。由于身体的刀伤不断的折磨着他,潘博顿就开始使用鸦片来抑制缓解疼痛。 时间久了,身为医生的他,也知道鸦片所带来的伤害及后果有多严重,因此这个化学天才就开始积极的研究另一种较为安全的药剂,一种既能止痛,又不会导致服用的病人成瘾的安全药剂。从这里开始,潘博顿的生涯开始完全不同了。 

有人说,化学靠得就是运气 (Chemistry is all about getting lucky) ,您同意吗?

很多美国人都知道,1800 年代至 1900 年代,药局就是碳水饮料的摇床。可口可乐如此,后来的百事可乐也如此。

可乐的诞生

看着潘博顿极力想摆脱吗啡的控制,一位医生建议他使用古柯碱 (Cocaine) 来取代吗啡。这给了潘博顿很大的亮光,因此,1885 年他在实验的配方中加入了酒精 (alchol) 、古柯叶 (coca leaves) 和可乐果 (kola nuts);他的第一项发明因而诞生了。潘博顿给它取名为法式可乐酒 (French Wine Coca) ,并放在他的药房出售。他的广告宣称可乐酒可以缓解头痛 、胃酸胃痛 、甚至诸如抑郁症等心里疾病。此时南北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了二十,但是在南方仍有很多幸存的战士因为战争的阴影而患上了抑郁症等心里疾病。

早期的可乐贩卖机

可是不久之后的1886 年,在乔治亚州计划通过禁酒令时,潘博顿不得不调整他的可乐酒配方,试图将里面的酒精成分去除。使法式可乐酒成为不含酒精的饮料,可以继续合法销售。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并请友人帮忙试喝。有一次他意外地将碳水加进了糖浆里,却发觉它异常地好喝。 潘博顿先前的担心瞬间一扫而空,少了酒精,可乐酒就成为了可乐 (Coca)。

1886 年的五月八号,潘博顿很兴奋地带着他的新发明一路狂奔至他那时位于哥伦比亚市的药房,开始提供客人试喝,出乎意料地,所有试喝的人都对可乐赞不绝口,他们给于的评价都是好喝,清新。潘博顿备受鼓励,因此决定将可乐以碳水化合物饮料,而非药剂的方式,放在药房的饮料贩卖机上出售。一杯五分钱 (5 cents)。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事业,潘博顿化学公司 (The Pemberton Chemical Company) ,专门销售可乐。这家公司最后更名为可口可乐公司 (Coca-Cola Company) 。 

1886 年五月八号因而被定为可口可乐的生日。

可口可乐登上舞台
罗宾森画像

可乐爆发性的胜出,让它出现在亚特兰大报纸的机率增加,人们开始注意到这款独一无二的饮料。这时潘博顿化学公司的合伙人都认为应该赋予可乐一个新的名称,经过讨论,最后大家都同意采纳潘博顿的会计师弗兰克罗宾森 (Frank M. Robinson) 的提议,将可乐改名为可口可乐 (Coca-Cola) ,同时由罗宾森用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将可口可乐的商标勾画了出来。

罗宾森认为可乐的主要原料是古柯叶 (coca leaves) 和可乐果 (kola nuts) ,因此就用这两种原料名称来作为饮料名。第一个字 Coca 来自古柯叶,而第二个字 Cola,是将可乐果的 K 开头字转换成 C 开头字;就形成为了 Coca-Cola 。

最早期的可乐口味,以这些最为畅销

虽然在1903 年时,可口可乐已经将古柯碱 (Cocaine) 从配方中剔除;但在这年之前,每一杯可口可乐都含有大约 9 毫克 (milligram) 的古柯碱。可惜这项新发明和不懈的努力,并不能达到潘博顿最初的目的–缓解痛苦。可口可乐只是一种饮料,无法替代吗啡来缓解刀伤的痛苦,于是潘博顿仍然继续使用吗啡,以致成瘾。

英雄长眠

当潘博顿发明了可口可乐时,他就深信它将会成为一个领导品牌。可惜潘博顿没有机会见证可口可乐的成功。除了长期受刀伤后遗症之苦,后来他又罹患胃癌。在他人生最后的几年里,可口可乐的销售量不断上升,但是他却疾病缠身,而且一贫如洗。为了支付他那日渐增多的吗啡消费,他逐一地出售了可口可乐商标专利。他本想为他的独生儿子查尔斯潘博顿 (Charles Pemberton) 留下一些资产,可惜查尔斯和他一样染上鸦片无法自拔;因此潘博顿临终之前,将他手上的最后一点商标专利,以 300 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另一位亚特兰大的药剂师阿萨坎德勒 (Asa Griggs Candler) 。

潘博顿于1888 年八月与世长辞,享年仅57 岁。他的儿子查尔斯在他父亲死后花费了所有家产,最后甚至出售他父亲的可口可乐配方。在鸦片的腐蚀下,查尔斯潘博顿在他父亲死后的第六年,也随之而去,留下了身无分文的潘博顿的妻子。

这种穿着与发型,还有那辆老爷车,就是一个年代的表征

坎德勒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企业家,虽然当年他从潘博顿手里买来的只是一小部分的专利,但以后几年里,他逐渐收购了其它人的部分,最终完全持有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专利。而他,阿萨坎德勒,却也是可口可乐能领导世界饮料业的最大推手。他的行销广告策略,让可口可乐等同于美国文化。

鸿图大展

坎德勒初次试喝可口可乐的时候是在1887年,他第一次尝试就对可乐的口感赞不绝口,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饮料将会广受欢迎;因此,原本只持有部分可口可乐所有权的坎德勒,就下定决心要收购其他人的所有权。后来在189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正式成立。他的远见卓识和勇于创新的作风,为可口可乐公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业界拔了头筹。

坎德勒最初仍沿习潘博顿的做法,用试喝来推展品牌,但他做得更有企图。他印制了大批的折价卷,并散发到各地,吸引人们拿着折价卷到各地药房换取一杯免费的可口可乐。在当时,折价卷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在1920 年时,每九个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喝过用折价卷换来的可乐。

坎德勒也深知,在那个物质不算充裕的美国社会,平价的、一般人都负担得起的消费是销售的关键。因此,之后的五十年里,一杯可口可乐的价格,一直都保持在5美分 (5 cents)。

坎德勒对市场行销的确有过人的见解,他不希望可口可乐只停留在饮料的选择,他还要把可口可乐带进全美国人的生活、家庭中。他也的确是做到了。可口可乐的商标在任何场合都陪伴着美国人;书签、开瓶器、削铅笔机显而易见;更别说女士们用的镜子,男士们用的皮夹、钥匙链等等。

品牌的大跃进

第一任总裁坎德勒不仅在推销产品不遗余力,他在品牌的提升上,也非常能勇于突破。对于这样的一个企业家,当然吸引了不少有创见性的策士。果然,在1899 年,机会敲了门。那时有家瓶装公司请了两位律师,前来游说坎德勒,说如果他把可口可乐装在玻璃瓶中,他的销售量更会上升。眼界开拓的坎德勒,倒还没有这种想象力,但是他没有拒绝。因此,以一块美元的价格,授予了那家玻璃瓶制造商许可。结果不出所料,瓶装的可口可乐受到了美国人疯狂的喜爱。从此以后,人们就可以将可口可乐随手带着走。这种便利性,无疑地这又是坎德勒的一项傲人的行销成绩。

随着产品的脚步越走越远,坎德勒为可口可乐制定了一套制度,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产销制度吧。这套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可口可乐装瓶的生产线,必须先从可口可乐本公司购买浓缩的糖浆,在装瓶之前在当地加其它的原料,如水,甜味剂 (sweetener) ,然后装瓶之后,送往各地的经销商。

这个制度,为可口可乐日后的产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5 四月,另一波革命性的大跃进又推起了浪涛。可口可乐瓶装公司联合会发起了一项征求瓶装设计的活动,由联合会提供 500 美元的奖金,来选拔最能表现可口可乐瓶子, “如此与众不同,即便是在黑暗中,也能用触摸来识别,即使碎在地上,也能认出。” (bottle so distinct that you would recognize if by feel in the dark or lying broken on the ground.)

这项活动的英雄帖发至全美各个瓶装公司,最后由在印第安纳州的一家公司夺冠。这家公司的设计灵感,是来自可乐豆的形状,几番设计和脑力激荡,这家瓶装公司设计出来了可口可乐标志性的玻璃瓶。1916 年,可口可乐的新包装问世,1917 年,这个瓶装设计申请到了美国的专利,成为可口可乐的注册商标。

不分贫富贵贱

任何企业都难逃高低起伏,可口可乐也不例外。在第一任总裁坎德勒时期也曾经历低档岁月。坎德勒退休之后,1919 年可口可乐易主,新掌舵欧内斯特. 伍德拉夫 (Ernest Woodruff) 一接手,就面临着财务状况不佳,销售量下滑等等考验。不过这些都证明了可口可乐能走向世界,全在于卓越企业家的见识。伍德拉夫立下展望,他要可口可乐能让所有美国人都触手可及 (with an arm’s reach of desire) 。他调整广告诉求,从口味的独特性,到可口可乐是欢乐人生的最佳良伴;伍德拉夫要全美国人,不分社会阶级,都能共同享受。

果然,1950 年代开始,非洲裔美国人开始在广告出现,五零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美国少数民族的脸孔已经在可口可乐广告上出现。每一个喝着可口可乐,在美国土地上生活的人群,都能从其广告上得到认同。这是很了不起的眼界。要知道,虽然美国黑人男性在 1870 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五条通过时获得了投票权,然而美国各州却设立各种障碍来阻挡非洲裔的美国男性参与投票或从事政治活动。

而非裔女性的投票权,却是在 1920 年时才被宪法所保障。在美国早期这样一个种族对立的社会,一瓶可口可乐在手,让贫穷富贵,黑白肤色,地位阶层都不存在。可口可乐人人喝得起,消费得起,同时可口可乐对每一个人都是触手可及。就是这样的企业胸怀,让可口可乐很顺利地为全美国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1927 年开始,可口可乐的广告从平面进入了有声时代,随着留声机的普遍信息开始一日千里。此后的几年里,可口可乐赞助了数不清的音乐活动,艺文演出,体育赛事;他们的广告视野绝不是宣告世界的黑暗和问题,正恰巧相反,可口可乐的广告里,传递了欢乐,和谐以及相互拥有的美好回忆。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有一首歌深深触动了我的心。虽然年岁较长以后就逐渐淡忘了,但是在整理可口可乐材料时,它又隐约在耳畔响起。你听过这首歌吗?“ 我想给全世界买一瓶可乐” (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 。 这首1971 年在意大利山丘上录制的广告,瞬间收获了全美国人的心。视频中不同肤色的人们,手中握着同样的可口可乐,歌声传递了歌者想要给这个世界一个有充满爱的家,门前有苹果树,蜂蜜还有一瓶可口可乐。这个时刻,可口可乐已经不再是“只是一种苏打饮料,” 它是爱,歌声和和谐的信使。

走向世界

1939 年二战爆发,对可口可乐而言,这是他们作为美国形象的重大考验。然而可口可乐却坚定地和美国部队站在一起。那时候,总裁伍德拉夫就对外宣称,任何一个军人,在任何一个地方,同样都能用5 分美元买到一瓶可口可乐。就这样1943 年,在艾森豪将军 (General Eisenhower) 的请求下,可口可乐将64 座整条生产链用船运到了欧洲,非洲以及太平洋任何一个美军作战的前线。

直到战争结束,总共有五十亿瓶可口可乐在战场上陪伴美国士兵,而每一瓶可口可乐,只不过 5 分美元。

这就是可口可乐令人敬佩的家国情怀。也就像总裁伍德拉夫所说,可口可乐不计任何代价也要让在战斗前线的美国士兵,能享受 5 分钱的美国饮料。

那么,可乐喝完了,瓶子肯定很费功夫处理吧?绝不,据说当地的士兵们将可口可乐的空瓶挂在棕榈树上,形成了一道玻璃绝缘墙,用来保护曝露在外的电线。

伍德拉夫大概不曾想到,二次大战的不计成本地贡献,却也换得了可贵的财富。那就是让可口可乐走向国际。二战结束后,台湾地区由于有美军驻守,因此可口可乐于 1957 年进入台湾地区,让美国军队能等同美国国内,能享受可口可乐。

对于作为一个外商,可口可乐深知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如何取得最大限度的平衡。所以每一个地区或国家,可口可乐都推出了符合当地口味的可口可乐产品。在位于亚特兰大的博物馆中,游客可以品尝多种不同地区的饮料。在可口可乐位于拉斯维加斯的门市部,能尝试更多“国家”的味道。这些不同配方的可乐,被有系统的包装在一个个塑料杯中;十种口味为一盘出售。根据塑料杯摆放的位置,还有相对的单张介绍国家地区。

美味畅饮 (Delicious and Refreshing)

1948 年,可口可乐第一次从上海登陆了中国市场。那时候,可口可乐的名字是 “蝌蚪啃蜡” ,不但颜色不好看,连名字也特别奇怪。起初不为国人所接受。好在第二年时可口可乐公开征求译名,结果由一位在英国的上海教授以 “可口可乐” 打败所有对手。然而,当 1950 年美国撤出大使馆时,可口可乐也与之一并回了美国。之后近三十年可口可乐在中国销声匿迹。

中国的汉字,出现在可口可乐的家族中。

1978 年底,随着中美第二次建交,可口可乐也重返中国市场。这一次回归,可口可乐是很慎重的。为了保持水源的清洁,可口可乐在北京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净化水的装备。北京提供了一座厂房,可口可乐带入中国整套系统的装瓶生产线。

和在其它国家的经营相同,可口可乐二次回归后在中国也深深扎根。他们有一种很了不起的理念,就是“在这里,在乎这里”;可口可乐为中国市场提供了99% 的就业机会,他们的原料也高达98% 是本土采购。

除了在中国大陆地区,可口可乐在台湾,香港以及澳门等地区,都有当地公司。

奥运的伙伴,世界的可口可乐

1928 年可口可乐进入了奥林匹克时代,成为奥林匹克最长久,合作范围最全面的伙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可口可乐不仅参与冬,夏季奥运,残障奥运,也赞助了二十多年的奥运圣火传递 (Olympic Torch Relay)。 

1996 年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可口可乐的故乡,美国乔治亚州 (State of George) 的亚特兰大 (Atlanta) 举行。为尽地主之谊,可口可乐在当年举办了一项极富创意的活动。他们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用可口可乐的瓶装来展现本国文化的精髓。结果他们收到了 75 件作品。

这些作品,在德州的达拉斯机场展出几件,但多半仍存在于亚特兰大市的可口可乐博物馆中。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也是如此。几位中国的艺术家协力合作,他们在铝制的可乐瓶上,创作出了八瓶蕴含中国色彩,也表达全世界的地球人齐聚北京的欢乐景象。可口可乐趁胜追击,2012 年出台了意大利版的 “潮流献礼 (Tribute to Fashion)” 系列。

领先的可口可乐

虽然现今的时代,由于饮料的选择繁多,因此可口可乐无法像以前一样独领风骚,然而他仍然执业界之牛耳。美国的众多饮料中,无产品能出其左右,可口可乐已经无处不在,尤其在国际的盛事,可口可乐已经俨然是美国文化的代表。 它与美国兴衰与共的历史痕迹是其它品牌无法超越的,这就是可口可乐的创业前辈们的初衷。可口可乐已经超越了“只是一种饮料” ,的初级阶段,它是很多身份的代言人,但是不论可口可乐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它,就是欢乐,和谐的代名词。

这种带动欢乐的魅力,是可口可乐一以贯之的信念。

穿越死亡谷

美国加州东部的一大片沙漠中,有一个山谷叫做死亡谷 (Death Valley) 。这个死亡谷不但没有死亡的阴沉,反而是一个生意盎然的国家公园。

1848 年美国加州发现了黄金,至此以后,大批的美国人就开始携家带眷地从东岸迁移到加州。尤其是在1849 年,垦荒队伍蜂拥而至;这就是美国历史上人们耳熟能详的加州淘金潮。那时候来到加州淘金的人,统称为淘金客 (’49ers) 。

然而去加州淘金在那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849 年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托着的敞篷车 (wagons) ;这种车不但速度慢,而且无法适应极端的气候。淘金客们想要抵达加州,就必须穿越美国西部的那一大片沙漠地带,以及环绕沙漠四周的高山峡谷。

历史上记载那年十月,一队有 107 辆的敞篷车队从犹他州的盐湖城 (Salt Lake City) 出发,沿着传说中的 “ 西班牙小道 ” (the Old Spanish Trail) 而行。后来有人发现了一条近路,可以减少约 500 英里 (miles) 的旅程。因此 107 辆车队在此分道扬镳,一小部分人决定继续沿着西班牙小道,由杭特队长 (Captain Hunt) 带领;而大部分的人则选择了抄近路。这两队人分别的地方即是现今的犹他州 (State of Utah) 的安特普瑞斯市 (Enterprise) ,后来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建筑,用以纪念杰佛森杭特队长 (Jefferson Hunt) 及这件历史轨迹。

单一的空旷景色,确实容易迷失方向。如果又逢暴风雪,那就更危险。

话说抄近路的那队车队,后来又分成两队前行。然而他们的命运相似,都在路途中遇到大风雪,不约而同地进入了广大的,现今的死亡谷。有一队在圣诞夜那天抵达了死亡谷附近的佛南斯河 (Furnace Creek) ,而另一队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一路上车图劳顿,牛马无力赶路,马车也残破无法前行;因此他们决定宰杀了带来的牛,并用拆毁敞篷车,用来生火将牛肉制作成牛肉干 (jerky) 。

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穿过了死亡谷,当他们走出沙漠,看到希望时,有人转过身对着沙漠大声喊着说,“再见了,死亡谷” (Goodbye, Death Valley),这就是死亡谷名称的由来。死亡谷虽然可怕,然而这一队人,只有一个人在旅途中死亡,其余的人都在先后穿越了加州东部的莫哈唯沙漠 (Mojave Desert) ,抵达了三藩市 (San Francisco)。

沙漠的形成

死亡谷是一个沙漠谷,它位于美国加州东岸,与莫哈唯沙漠 (Mojave Desert) 以及大盆地沙漠 (Great Basin Desert) 接壤。它的四周被大山环绕着,冬天时候从太平洋形成的风暴或气流向美国大陆运行,当风暴抵达被死亡谷西侧的大山挡住,因此水气与冷空气上升,为死亡谷西侧的山脉带来雨水,并在山尖上铺盖了皑皑白雪;然而当云层越过了山脉抵达谷中时,水气已经消失。死亡谷与太平洋之间隔着重重高山,潮湿的水气每经过一个山谷,水气就减少一些,直到抵达死亡谷。

不过我们抵达时是年底,所以幸运地避开了高温酷暑

不仅被大山环绕,死亡谷低于海平面的地形,成就了它的高温。死亡谷低于海平面 282 英尺 (feet),高耸山脉就如一堵墙,不但阻隔了水气,同时也让热气无法挥散出去,一直凝聚在山谷里。在夏天时候,死亡谷是地表上最热的地区;1913 年,在(Furnace Creek) 游客中心的气温高达 134 华氏度,相当于 57 摄氏度。

这样极端的区域,还会有人常年居住在此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沙漠从古至今,就不乏人迹。目前这里有三百多人以此地为家。他们多半是国家管理处的职员,或是附近地区旅馆从业人员。

死亡谷之最

死亡谷有三之“最” ,最热,最干燥,北美洲最低的地方。

我们知道 1913 年沙漠的气温曾高达 134 华氏度,不但如此,那年夏天曾经连续五天都持续着当时地球上的最高温。这项纪录目前还没有地方能超越。现在地球上的气温暖化,因此不难想象死亡谷的夏天温度会更加攀升至极端,同时高温的时间也会拉长。

说死亡谷到底有多热?看看这些数字。

这样的高温不断烘烤地表,死亡谷也是美国全国最干燥的地方。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低于两英寸 (2 inches) ,有几年甚至整年没有下雨。有人说在夏天的时候,即便是坐在遮阳处,一个人一天也可以蒸发掉两加仑 (gallon) 的水分。全球气候的暖化,相信很快地零年雨量将会成为新常态。更令人忧心的是,连高山顶上的积雪,也都要减少。

死亡谷之中,有一个盆地叫坏水盆地 (Badwater Basin) ,这个盆地低于海平面282 英尺 (feet) ,是北美洲最低的地方。这个数据,是在 1861 年由一位加州的测量员首先提出。对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来说,一个距离海洋几百英里之遥的沙漠平面,会低于海平面,这个发现不但令人难以想象,更令人捧腹大笑,嗤之以鼻。然而测量出来的数字,真就证明了死亡谷位于北美洲的最低端。

壮观又一望无际的盆地美景显示了大自然的无上的,至高的力量

坏水盆地顾名思义就知道这里的水是坏的。最早发现这个盆地的探查员,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地方有水可以供他的驴子喝水,但是因为水里的盐分太浓而无法饮用。这个探查员因此给这个地方取名为 “坏水” 。

坏水盆地因为地势低,因此汇集了周围高山流下来的雪水和雨水。一路冲刷着所经之处的岩壁,并顺着水流带到了坏水盆地。水蒸发了以后,留下来的就是盐分。

因金矿而富

美国加州西部的广大沙漠地带,不是一天或者一年而形成。然而十九世纪以前的人并不认为沙漠地带具有任何价值。那时候美国人对于美丽的自然景观只限于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湖泊。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沙漠终于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因为地底下出现了金矿。当1848 年金子第一次被发现时,人们就携家带眷跨越加州那片一望无际的沙漠。1849 年淘金客人数抵达了顶峰。

这片看似了无生趣的沙漠到底蕴藏了多少财富?正确答案无人能知,但是在死亡谷的鬼城 (Ghost Towns) ,却可以让我们一窥端倪。当金矿被发现之后,很快地就吸引了淘金客在该地聚集。因此一个小型的城镇就因缘而生;然而当金矿关闭的时候,淘金客们便很快地带着家眷细软离开该处,转向其它矿场。一个又一个因金矿而繁华昌荣的沙漠城镇,就成为了荒废的鬼城。

这栋三层楼建筑是一栋综合性的商业大楼。当年花费了 90,000 美元建造。是镇里废墟当中最著名的标志

死亡谷附近有多处鬼城,其中死亡谷旅游团常去之处是流纹岩镇 (Rhyolite) 。这个城镇曾经是死亡谷中最大的城镇。在它最辉煌的时侯,从 1905 到1911 的六年间,人口约有五千人至一万人之谱。城镇中的生活机能完善,2 所教堂;8 个医生;2 个牙医;18家商店和 19 家旅社。难以置信的是,这里还有 2 个委托人,通常是为人办后事的人,以及一家股票交易所。社会结构完整地令人难以想象。

从它最标志性的那栋摩登三层楼建筑,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这栋大楼地下室是邮政局,一楼是银行,二楼及三楼是其它商业单位。证实了史料上说当时的人们社交活动频繁。各种球队竞赛,游泳比赛,文化活动及音乐活动就如现今的美国人生活一般。

富的欲望不仅仅驱使着住在东岸的美国人,连带联邦政府也加入这批开垦沙漠的浪潮,他们先后在1861,及1891 年派遣两组探险队来此查看。1891 年的工作队阵容尤其坚强,这支由各个科学领域学者组成的队伍收获丰富。他们在沙漠六个月的停留中,收集了很多沙漠品种的植物,以及发现了在沙漠生活的生物。

国家公园的成立

在十九世纪时,美国人认为高山流水,瀑布山谷才有自然美景。直到 1920,甚至 30年代,才有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豪迈粗犷的沙漠地带。干燥酷热的死亡谷魅力,吸引了充满好奇的旅客前来一探究竟。

旅客服务中心是公园里所有资源的集中处

在成为国家公园之前,矿工及矿产公司已经为死亡谷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这些矿场的主要目的是死亡谷里的硼砂。为了运输硼砂,以及其它物资及人力,矿产公司结合铁路工程公司修建了铁路以及道路。当死亡谷硼砂开采的利润开始走下坡之时,聪明的企业家们开始将眼光转向旅游。当时在死亡谷居于领导地位的太平洋硼砂公司 (Pacific Coast Borax Company) ,就将他们工业用的铁路修建成运输旅客,给旷工居住的建筑整修成客栈。而且建议联邦将死亡谷划成国家公园,可以更好地保持着这片土地。

事就这样成了。1994 年,死亡谷正式成为了一个国家公园。而这个国家公园是美国在北美洲的四十八州中,最大的国家公园。

后来证明这个转变是极具智慧的,因为死亡谷保存了 100 多年的美国矿场历史。而且它的轮廓分明,在地质学上也极具研究价值。更别提及那些在死亡谷才存在的生态植物等。这些都是无形的宝藏。比如说坏水盆地,在盐分如此高的地理环境下,也有它独一无二的生物存在。此外,世代以此为家的美国印第安人提必沙部落 (Timbisha Shoshone Tribe) ,他们的生存年代也可以在死亡谷地区追朔的史前时期。这无疑让美国的历史拉长不只好几个世纪。

说到矿场历史,死亡谷有好几处值得一睹,其中扎布里斯基平台 (Zabriskie Point) 就是一处观赏日出,日落的地方。扎布里斯基曾是太平洋硼砂公司 (Pacific Coast Borax Company)  的总裁。

平台的地形,除了火山的爆发力,同时雨水的冲刷也造就了一处景点,却有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条羊肠小径能通到何处我不清楚,不过仔细看着岩壁的多彩条纹,不能不感叹自然的魅力。

牧豆沙丘 (Mesquite Flat Sand Dunes)

死亡谷之所以能被列为国家公园,在它广大的面积里,能发现各种沙质的沙丘,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沙漠里可以看见沙,然而沙丘就不一定了。沙丘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当有够强劲的风带着巨量的沙飞扬在沙漠时,遇到高山的阻挡而落下成为了沙丘。在死亡谷有好几处沙丘,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面貌。

牧豆树是一种灌木,它的树干在沙漠中是常用来建造房舍的材质。在死亡谷里有一处沙丘叫牧豆沙丘 (Mesquite Flat Sand Dunes),这里的沙平坦,沙质细致,对一般游客来说,是比较容易在沙滩上行走的。在这里,游客可以脱下鞋行走一小段路。

牧豆这里集结了三种不同的沙丘,听说仔细地在沙里找寻的话,可以看见不同纹理的沙质。对于大部分的游客来说,只知道这里的沙,堆高起来约有100 英寸 (fee),占地辽阔。可以尽情饱览沙漠之美。由于没有划出徒步道,所有游客可以尽情游走。导游说晚间来此处观星,只见明朗的天空繁星点点。死亡谷的美,是不修饰的,直接敞开在所有人面前。让人惊艳难忘。

第一家旅社

1926年,死亡谷迎来了第一家给游客住宿的旅馆,炉管井旅社 (Stovepipe Wells Lodging)。这家旅馆至今仍然开门营业,我们在此处享用了朴实的午餐。比较五星级的大酒店,这里的旅馆客房基本上没有提供现代化的电器设备,但是打开窗门,却是满眼的沙漠风光。这里还保留着西部淘金时代的沙龙 (saloon) 。

沙龙,是一个法文字,意为一个大的房间。早期的沙龙在当地兼具着很多功能。它们是社区里的聚会场所。男人们来此处喝酒打探消息,传播消息,做交易买卖,当然还有炫富和捞妹。

这些场景我们大概都在美国的西部片中看过。是非常典型的西部人生活。

 

黄金井室外博物馆 (Goldwell Open Air Museum)
最后晚餐
博物馆还有一个资讯中心呢。不过因为即将黄昏了,房子也锁上了门

离死亡谷不远,返回市区的路上有一个室外艺术博物馆,叫做黄金井 (Goldwell Open Air Museum) 。这个地方或许不能叫做艺术馆,但在这一片沙漠中能见到艺术品,确实让人意料不到,因此,旅游团多半会逗留个十几分钟。

这个博物馆展览的作品不多,但是这幅 “最后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 就足够让人屏气凝神。这是艺术家阿尔伯特苏卡尔斯基 (Albert Szukalski) 于1984 年的作品。这里总共有十三座雕像,每一座像都披着一件外袍。白色的石膏在沙漠中显得格外抢眼。阐述着主耶稣身上裹着幽灵般的裹尸布,而他的十二个门徒也同样披着裹尸布侍立在两旁。雕像的木制平台雕刻着作者名字。

阿尔伯特还有另外两件作品 “幽灵骑士 (Ghost Rider) ” 以及 “沙漠之花 (Desert Flower) ” 。其中 “幽灵骑士” 让很多人怀疑那辆自行车是本来就在那里的吗?阿尔伯特这些雕像都是真人比例,在创作时,他是使用真人模特儿,他先将模特全身包裹着,然后在他身上浇上石膏。当石膏凝结后,人物形象就活生生地跳跃了出来。

另外一件木制雕像,是阐述希腊神话一位男神,他拥有一双蜡质的翅膀,然而他不听父亲的劝告,一心想要接近太阳,结果翅膀融化了,人也从天而落,摔在了地上。

最后一件,是一位矿工和一只企鹅。矿工是纪念死亡谷的一名矿工,而企鹅则是表达作者的内心。企鹅于沙漠格格不入,就如作者和沙漠的烈阳是完全无法融合的。

神秘的传说
这家沙漠小店,专门卖与外星人有关的产品。

死亡谷公园面积辽阔,一望无际的沙漠充满着许多的传说。很多美国人相信在拉斯维加斯黑手党如日中天的时代,他们利用沙漠的人烟稀少,因此杀人后便将尸体丢掉沙漠里。人们也说,在沙漠可以看见幽浮,等等。真真假假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过在死亡谷附近的确有一些保密级别特别高的美国联邦军事基地。

死亡谷真的充满朝气。或许很多人觉得沙漠景致单调。然而细细欣赏,慢慢品味,死亡谷的每一处土地或岩石,都有着不一样的风貌。随着太阳的移动,颜色的变化又带来新的美丽。

自然如此威严,人当心存敬畏。

 

美国大峡谷西峡

大峡谷座落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the state of Arizon) 北部,是一处国际驰名的自然景观,也是美国不可多得的生物,植物的生态环境。说这个峡谷约有1901 平方英里 (square miles),倒不如说把美国东岸,1212 平方英里的罗德岛 (the state of Rhode Island) 搬进大峡谷,还可以游刃有余;就可以知道这个峡谷是有多么的辽阔。

被加拿大魁北克的“ 世界地图 ” (World Atlas) 网站评为世界七大奇景 (The 7 Natural Wonders Of the World) 中第三名的大峡谷,是一个被科罗拉多河 (Colorado River) 贯穿腐蚀雕琢出来的地形,它盘踞在亚利桑那州的北部;东北部连接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 (the state of Utah) 的边界,西边则在科罗拉多河 (Colorado River) 入米德湖 (Lake Mead) 的终点,也就是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 (the state of Nevada) 的边界。

科罗拉多河是一条了不起的河流。它流长 1450 英里 (miles) ,经过美国西部七个州,是他们最大的水源。然而地球因人为的破坏,生态异常所带来的严重干旱,让这条大河的水位下降。站在峡谷顶端俯瞰科罗拉多河,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河流两边露出来的河岸,可见它的水位已经低到很危险的地步。

大自然赋予科罗拉多河生命,这条河流养育了多少代人;然而人却不回报大自然母亲以爱。这是很可悲的。

华拉派部落的印章,章面上两个人像以头发相连接,象征地球上所有人类是一个共同体。

大峡谷的边缘有四处,北峡 (North Rim),南峡 (South Rim),西峡 (West Rim),以及哈瓦苏瀑布 (Havasu Falls)。而一般人所熟悉的大峡谷国家公园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是指大峡谷的北峡及南峡。西峡因为处于华拉派印第安人(Hualapai) 的自治区内,因此由自治区管理,它距离南峡有241 英里 (miles)之遥。哈瓦苏瀑布则在南峡与西峡之间。这个瀑布也不属于国家公园管理;和西峡一样,是属于另外一个印第安部落,哈瓦苏帕自治区 (Havasupai tribe) 。

在大峡谷这四处边缘,南峡与北峡总汇了峡谷的美与浩壮;又是由国家级别的管理处经营维护,因此,是整个峡谷的心脏。而南峡因为全年都适宜开放游览,而且有公路前往,因此百分之九十的旅客是从南峡入峡谷。哈瓦苏瀑布则较不为人所知;因为交通不便利,游客只能步行;而且进入瀑布需要办理许可证。西峡因为距离赌场拉斯维加斯仅仅125 英里 (miles),约3小时车程,因此吸收了那里来到游客;成为维加斯之旅的另一个打卡处。

虽然西峡相较于国家公园,是逊色不少,但是它所提供的景观,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华拉派印第安人自治区 (The Hualapai Indian Reservation)
这就是唯一的入口处标志

当游客踏入大峡谷西峡的同时,游客也走进了一个美国印第安人的自治区。住在这里的美国原住民,就是华拉派印第安人(Hualapai) 。

谁最先以这片深不可测的峡谷为家?考古学证据显示,13,000 年的峡谷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的痕迹;而在目前仍然存在的美国印第安人部落中,就有九个部落在文化,及部落口传历史上,与大峡谷有紧密的连结。他们对峡谷地形地势的了解,帮助了第一批从西班牙来美洲探险的人。印第安人作为后来探险者们的响导,他们开辟出来的道路,甚至在现今仍然被美国人使用。

保留区是在1883年,美国第21任总统切斯特·艾倫·亞瑟 (Chester Alan Arthur) 任职之时建立成为一个自治区的。总面积 100万英亩 (1 million acres)。在白人尚未到此开垦时,保留区的印第安人约有6000 人,然而 1920 的人口普查显示保留区的人数已经降到1500 人。目前居民数维持在约1600 人,其中华拉派印第安人(Hualapai)的公民有1350 余人,其他还有一些较小部落的原住民也在此地居住。

自治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当然,能让一个自治区独立自主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座大峡谷西峡。即是全族人共同的产业;相反于大峡谷南峡及北峡,西峡的各项游览设施都要收费;每年从大峡谷带来的税收,就是自治区各项运作的经费。除了到峡谷观光的游客,泛舟在科罗拉多河上,单索滑行 (zip line) ,甚至数天的深入旅行等,都是自治区经营的项目。除此之外,善于打猎的华拉派人,还提供各地喜好打猎的猎户们响导服务。

西峡有三处观景。玻璃桥,老鹰崖以及鸟粪峰。

玻璃天桥 (Skywalk)

来到西峡的人,千万不要错过它的玻璃天桥 (Skywalk) 。这是西峡最引人入胜的设施。

玻璃桥是从岩石边直线伸展出去的,马蹄形的悬臂式结构。它距离谷底的河流有4000 英尺高,  距离岩壁70英尺。站在玻璃桥上,可以直视眼前的岩壁,望下谷底一览无遗;整个人感觉悬在空中,亲眼望见峡谷独一无二风景;萧飒的风,四周的人群已经不存在;只见自己被岩石,蓝天包围着,真有王者归来的气势!!

玻璃桥无疑是游览西峡的最大亮点。这座桥的创始人是华裔的旅游企业家 David Jin 。他1962 年出生于上海,1988 年移居美国加州。他最初从事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旅游事业,后来他的旅游团遍及世界各地。在他提出玻璃桥的构思时,他已经事业有成。玻璃桥从2004 年破土动工至07 年面世,给自治区带来了更多的价值。当然,对于David 来说,他的旅游事业也相对地更上层楼。可惜David 于 2013 年癌症病逝于加州,享年51 岁。

老鹰岩 (Eagle Point)

老鹰岩是峡谷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形成像一只展翅的老鹰。它巨大的双翅与两旁岩石相连接,好似也在护卫着这个峡谷。

这一处景观对华拉派的族人来说是神圣的。他们在巨鹰的面前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严以及不可侵犯。老一辈的华拉派印第安人视老鹰岩为竖立在大地之上的至高之处。

华拉派 (Hualapai) 的意思,是 “ 高耸的松树 ” 之意。在自治区的东边,地势较高,适合松树生长。因此那里的松树有 6000 英尺 (6000 fee) 高。他们相信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所有自然形成的景观都是在保守华拉派族人,而他们也被赋予相同的责任,就是保护着大自然。

贯穿大峡谷的河流,是华拉派印第安人(Hualapai) 信仰的神圣河流,这条河流拥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不仅是这条河流,峡谷里外的水泉,对华拉派印第安人(Hualapai)来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华拉派印第安人(Hualapai) 的教堂,就是这片大地,穿过山谷的风,环绕在他们四周的树,草,鸟语花香。这就是他们造物主的容颜。

鸟粪峰 (Guano Point)
相片来源: by Holiday Point from flicker

大峡谷不但给人类带来了雄伟的景观,对动物来说,也同样是一个舒适的家。这里空旷,所以提供游客 360 度无死角的视野。这里曾经是一个矿场,矿工们在1957 年建立的空中缆车,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其实,说矿场也并不准确。因为那些矿工们所要采集的并不是煤矿,而是在大峡谷里特有的蝙蝠或鸟类的排泄物。

在整个峡谷里,除了层层的岩石外,还有数不清的洞穴。这些深藏在岩石里的洞穴,人类无法探测及生活,但却是鸟类的绝佳栖息处。还有每年在冬天就迁往墨西哥过冬的蝙蝠,他们留下了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是上好的天然肥料,因此二十世纪九零年代的矿工们在此地搭建了缆车系统,横跨峡谷,深入那些凿在岩石深处的洞穴,去采集鸟类的排泄物。在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缆车的长度,可绵延横跨整个峡谷,长达 8800 英尺 (feet) ;在1930 至 1940 年间,估计采集到的鸟粪高达 100,000 吨 (tons) 。

这个地方我们这次没有去,只是听导游,以及书面资料这么介绍。

市集  

我们来此时刻,正是圣诞假期。天气寒冷,阳光微弱;因此停车场旁的手工艺术品摊位并没有开放。听说还有华拉派印第安人的舞蹈,这天也没有看见。

小贩部

在山顶上有一个小饮食店,可以买到热食。我们去的这天,部落给我们准备的是烤鸡和土豆泥,还有热巧克力可以饮用。这天风特别强劲,口里吃的是热腾腾的饭食,眼见着造物主的神奇创作,乌鸦们却乐得与人接近,想叼走旅客不慎掉落地上的面包屑。这一切都很完美。

 

民俗村

印第安人在这片土地上足迹是鲜明可见的。他们的确是美洲大地的主人。在美国西岸,可以感觉印第安人的存在,不论是现今或是曾经。在山顶有一小块地方,建设成为印第安村,有一些华拉派人的传统房舍供人参观。

华拉派印第安人是幸运的,他们能在祖传的土地上生活繁衍下来,然而,多半拥有自治区的部落,如华拉派部落,他们却也步入类似的发展轨迹,就是以观光旅游作为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华拉派人的家使用树干搭起来的棚屋

这是华拉派族人在部落时代住得 “房子” ,原本是以一种松树 (Juniper) 的树干搭建而成,没有松树的时候,就只能就地取材。他们用动物的皮革铺在地上作为 “地毯” ,一家人就住在同一个棚屋内。我相信在冬天的时候,他们应该还会将树干间的细缝填补起来。

 

这种棚屋是有不同的用途的。一般都可以容纳至少四至六人。他们在室内祈祷,同时洁净自己的身体及心灵。在屋内有一块小石头,当石头放在炭火上烘烤,让后将水洒在石头上,用蒸汽来洁净或治疗;所以华拉派人管它叫做汗水小屋 (sweat lodge)。

当地附近有另一个部落将汗水小屋建造成这种形状。

汗水小屋对当地人来说,是有着神圣意义,而且是与族人有着紧密连结的地方。

印第安人并非有着次等的文化,而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牵引着他们的一切起居。锥形的帐篷在他们认为是完美自然的表现。炭火置放在帐篷正中央,屋顶上有空隙让烟雾上达天庭。

在印第安人还是游牧民族的时候,就已经有他们建造帐篷的特殊观点。帐篷简单,但是用料有其深思熟虑。泥土是与大地的结合,因而被广泛使用。有些部落对树干的选择也有信仰。他们认为树干是有生命的,因此他们小心谨慎地选择树干。如果树干被闪电击落,那么它就失去了精神与生命。因此会被那些族人放弃。

这般虔诚,卑微的自然宇宙观,显然是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的。

感触

西峡虽然也是壮观辽阔,但是对一般游客来说,所能享受的景观其实并不多。再加上因为它不属于国家公园管理,所以能从联邦政府得到的协助,可能寥寥无几。因此,西峡的经费,就得靠游客来支撑。所以很多来过的游客评价是 “很商业化” 。

这或许也是事实。就看那离地面四千英尺高的玻璃桥,与四周围的自然美景诚然不是很调和,也是在其它国家公园很难看到的匠气。若不是邻近拉斯维加斯,可能多半的旅客都会选择国家公园。

不过如果我们把旅行的触角伸向一个景观的深层意义,那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凡的故事。

华拉派族人也曾经遭受过被迫迁移至政府的印第安人保留区的历史,许多族人在长途跋涉,或是遭受到传染疾病时死亡;现在他们终于在大峡谷中有了自己的土地,我想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

来这里的旅客,没有多少人对印第安人的历史有兴趣;或许世界的眼光,从来就不曾放眼过去,不然,历史为什么会不断地重复,以至于人们说,太阳地下无新鲜事呢?

昔日光芒

赌城拉斯维加斯之一

在美国的西南部有一个无人不知的国际大都市,那就是世界的赌城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位于内华达州的南部,邻近加州以及亚利桑那州。很多人都不知道,拉斯维加斯除了是一个” 罪恶之城 (Sin City) “ 以及 “ 赌城 (Gambling Capital) “ 以外,还有有很多身份。比如说,拉斯维加斯是内华达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所在卡拉克郡 (Clark County) 的首府 (county seat) 。如果听到有人说拉斯维加斯山谷 (Las Vegas Valley) ,那也是它。拉斯维加斯自1905 年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它成为一个内华达州的一个市,还是在1911 年的事。因此,说它是一个很年轻的城市 (city) ,也并没有错。

拉斯维加斯位于的卡拉克郡 (Clark County) 正处于莫哈维沙漠 (Mojave Desert)  之中,因此拉斯维加斯有着干燥的沙漠气候。据估计,从拉斯维加斯驱车前往莫哈维沙漠只需大约 55 哩 (miles) 左右,所以沙漠公园便成为赌城的观光景点之一。

得天独厚

既然是座落在沙漠上,水源也就成了所有生物的命脉;哪里有水源,哪里就有人类的文化。这个条件,就成就了今日的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四面绕着高山峻岭,高海拔的山顶尖上冬天被冰雪覆盖着;天暖时节冰雪开始融化,与雨水一同流入山谷地层,而后冒出地表成为水泉。因此拉斯维加斯可以说是沙漠的绿洲。

1821 年,西班牙探险家 Rafael Rivera 带着第一批欧洲人开始进入这片沙漠探险;试图在从沙漠中开出一条贸易路线。这就是后来出现在新墨西哥州以及加州之间的一条 “ 西班牙路线 (the Old Spanish Trail)  ” 。当经过拉斯维加斯山谷时,Rivera 对这片山谷赞叹不已;那经过山泉浸润的青翠草地提供了人类生存的水资源,因此 Rivera 把这片山谷取名为拉斯维加斯 (Las Vegas) ,也就是草原 (meadows) 的意思。

大自然母亲在地表上形成了这样适宜人居的土地,她慷慨慈爱地让所有人类共同使用。这片绿洲不仅滋润了史前时代的邻近的游牧民族,也养育了后来前来此地寻求更大财富的央格鲁撒克逊民族。

古印第安人

远在西班牙探险家尚未来到这片绿洲时,这个地方已经有人迹出现,考古学家们称他们为” 古印第安人 (Paleo-Indians) “。这些古老的族群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用石器及竹条做成的弓箭,以狩猎为生,他们也采集野生蔬果,并从事简单的农耕。

考古证据显示,随着人类的逐步探索新土地,贸易行为开始之后,从最近的墨西哥带来的农作物种子,当地的印第安人开始学会种植玉米,大豆以及瓜果类蔬菜。之后印第安人甚至开始种植棉花,用来织布以及榨取熟菜油。

这些百年,千年过去之后,有些民族逐渐融合并在拉斯维加斯绿洲定居下来,他们适应了拉斯维加斯的沙漠生活,建筑房舍,原地扎根,成为了现今拉斯维加斯的原住民。

拉斯维加斯清澈的地下水泉继续在沙漠地带放出耀眼的光芒,它的魅力尤其吸引了在美国东岸的美国人。因此,成就了它不凡的崛起。

摩门教士的贡献

1855 年,当时在犹他州盐湖城 (Salt Lake City) 的摩门教宣教士杨百翰 (Brigham Young) 呼召了三十位宣教士前往拉斯维加斯。这一批宣教士们带着自己的家眷,离开盐湖城 (Salt Lake City) 的家,跟随杨百翰来到了拉斯维加斯。

杨百翰 (Brigham Young)

杨百翰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在拉斯维加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永久据点 (settlement),使得来往于盐湖城至加州的旅客能有一个安全的歇息站。同时他也希望将摩门教义传给当地的原住民。隔年的 1856 年,这些教士们在拉斯维加斯同心建造了一个基地。他们在基地内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并设置前哨站以及提供邮件往来服务。他们传讲摩门教义给附近原住民,并与他们和平相处。许多原住民也因此而接受了摩门教义。

然而,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之下,这批摩门教士的计划于 1857 年告终。教士们撤离了这个基地。尽管摩门教士在拉斯维加斯仅仅惊鸿一瞥,但是他们建立的基地要塞,却是第一批在拉斯维加斯扎根落脚的美国白人。同时摩门教徒在拉斯维加斯也深具影响力。

展露头角

虽然摩门教士离弃了这个要塞,但后来这个地方先后被两个商人经营。他们将摩门要塞修整成一个农庄,贩卖日常用品给当地的矿工以及旅人。尤其是在第二个商人,海伦斯图尔特 (Helen Stewart) ,的经营之下,农庄生意有声有色,成为当时在沙漠中的绿洲。来往莫哈维沙漠的旅客,喜欢在斯图尔特农庄歇脚,享受一顿热腾腾的饭食。

 

海伦斯图尔特是一位温和慷慨的妇人。她诚恳地对待原住民,对社区的事物踊跃支持,因此被人誉为 “ 拉斯维加斯的第一夫人 (First Lady of Las Vegas) ” 。1893 年,斯图尔特农庄变成了拉斯维加斯邮政局。这个地方也正式成为了 “ 拉斯维加斯镇 (The Town of Las Vegas) “ ;海伦在1902 年把农庄卖给了铁路工程商,结束了摩门教基地的农庄时代。

蓬勃发展

一个绿洲的农庄之所以会升格为一个城镇,主要是铁路带来的发展机会。1902 年,一位铁路工程商打算在盐湖城及洛杉矶之间的沙漠地带建立一条铁路。由于当时的火车是蒸汽火车头,需要在中途停靠加水;拉斯维加斯源源不断的地下水泉,就是天然的中途站。因此铁路商于 1902 年以55,000 美金购得了斯图尔特农庄。

1905 年经过拉斯维加斯的铁路完工,建商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保留斯图尔特农庄,因此便将它出租。此后的五十年里,农庄不断地被增添与修建,摩门教基地已经失去了它的原貌,斯图尔特农庄也不复存在,只留下了断瓦残壁。所幸从1970 年代开始,就不乏有民间机构努力地保存修护这个古要塞。1991 年内华达公园管理处 (Nevada Division of State Park) 将其收购,列入州立公园系统。今日的脚踪成为了明天的历史痕迹。

1929 年,美国垦务局 (US Department of Reclamation) 使用了农庄的一栋房舍,作为建筑胡佛水坝的水泥测试场所。此时的拉斯维加斯镇已不复当年,铁路建筑带来了新的人口,对水源的需求日益增多。可惜这时候开始,拉斯维加斯的河流开始干涸,因此联邦政府有了兴建储水大坝的计划。

1931 水坝开始动工,这时,正直美国经济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失业的人口从各地蜂拥而至,期望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同一年,内华达州政府开放赌博,并降低离婚条件。此后的二十年里,为这些目的而来的新住民,让拉斯维加斯的人口成长了百分之五百。

赌城拉斯维加斯就要脱颖而出了。

弗里蒙特街 (Fremont Street)

既然铁路是拉斯维加斯飞黄腾达的第一助力,那么铁道附近的地区必定稳妥地搭上了顺风车。这个地方就是拉斯维加斯的旧城弗里蒙特街 (Fremont Street) 。

现今的弗里蒙特街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光,但是它仍有一些魅力留存。1905 年之前,街上只有两栋旅馆;没有赌博,干干净净地纯粹是一块商业区。铁路工程开始后,人们开始觉得弗里蒙特街可以提供些什么给进出铁路的旅客;当水坝开始动工后,那些建筑工人们便蜂拥而至弗里蒙特街,消费,娱乐,,喝酒,赌博。

胡佛水坝绝对是拉斯维加斯发达的催化剂。它的兴建不但解决了地区的用水问题,同时巨大的水力发电,也让拉斯维加斯有充足的电力。这给当时还不普及的霓虹灯一个出头的契机。1935 年时,耀眼绚丽的霓虹灯招牌在夜晚时分燃烧着整条弗里蒙特街。酒店,俱乐部,赌场以及情色交易场所争相比较霓虹灯的大小以及设计。歌舞升平直到太阳初升。1940 及50 年代,弗里蒙特街的确是一条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不止是外来游客,就连拉斯维加斯本地人都喜欢来此地消磨购物。

然而自然的规律就是有起有落。1970 年代,弗里蒙特街步入了另一个转折点。当火车转运站被拆除,人潮开始式微后,市政府开始思考如何将弗里蒙特街转型成就另一个高峰,于是弗里蒙特街体验 (Fremont Street experience) ,就开始成型。

多叫人怀念的昔日光景

旧日的弗里蒙特街道的一段上搭起了敞篷,成为了一个处于室外的室内环境。在这里可以举办演唱会及各种活动,弗里蒙特街又再度地吸引了久违的人潮。

接下来在下一篇里,我将为你介绍继弗里蒙特街后的另一个 “赌城” ,拉斯维加斯

海市蜃楼

赌城拉斯维加斯之二

美国的赌城拉斯维加斯,是位于内华达州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叫做拉斯维加斯市。我们习惯把拉斯维加斯市称作赌城,其实并不算正确。因为所谓的赌城,指的是拉斯维加斯市内的一条街道,叫做拉斯维加斯大道 (Las Vegas Boulevard / Strip) 。

​这条大道横跨拉斯维加斯市中心,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要交通干道。一般来说,赌城 (Strip) 的称谓,是以在大道北边的沙哈拉酒店 (Sahara Hotel and Casino) ,至南边拉塞尔路 (Russell Road) ,这一条 4.2 哩 (miles) 长的道路而言。这一段路的两旁,集中了拉斯维加斯最有名的赌场酒店,鳞次栉比地从,简直就像是一座日不落城镇。很多都是世界级的酒店以及品牌,都在此地占有一席。因此,就成为了美国,甚至世界最受欢迎的观光旅游点之一。离开拉斯维加斯大道,虽然仍然可见零星的小型的赌场酒店,但是其规模及人气相较之下逊色很多。

哈里瑞德机场

拉斯维加斯市似乎是急于展现这个城市所能提供的种种特色,打从落地哈里瑞德国际机场 (Harry Reid International Airport) 的那一刻开始,就发现吃角子老虎 (slot machine) 堂而皇之的在机场各处向旅客招手,许多转机的旅客们,为了打发候机时的无聊时光,真的就坐在老虎机上玩儿起来。要不,在酒吧喝杯小酒也是不错的。

哈里瑞德国际机场就位于拉斯维加斯市。当然,作为一个国际级别的都市,拉斯维加斯也不是仅有这些。在机场内,有一个小型的航空博物馆,还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商品店。下飞机后,不必急急忙忙赶路,机场内走走逛逛觉得很惬意。来拉斯维加斯游玩儿,谁希望仍旧分秒必争呢!

这里天气干燥,总年下雨量根据统计大约在 3 至 4 英寸 (inches) 上下。进入拉斯维加斯大道后,见笔直的大道中间,种着高大的棕榈树;景观真的太美了。 和煦的阳光洒在树梢上,使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朝气蓬勃。

当然,拉斯维加斯并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自始就蓬勃繁荣。1980 年代,大西洋城 (Atlantic City) 的赌城,曾经让拉斯维加斯大道萧条,所以尽管它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也是经由一些外界助力,成就了今日的拉斯维加斯大道的知名度。

拉斯维加斯大道不仅满足了观光客到此休闲娱乐的目的,我想,人们在这条街上,还可以经验另一种在现实人生中无法想象的豪华生活。真的,一种可以负担的贵族般的生活。

这里的度假酒店,特别的壮观气派。许多五星级的知名豪华酒店也都在此出现。这些酒店里有餐厅,秀场更有可以试试手气的各种赌博桌台和机器。

海市蜃楼 (The Mirage)

这家酒店开门见客于 1989 年的 十一月二十二号。这个在当时是拉斯维加斯大道上规模最大的酒店,它的成功被被业界比喻为新旧拉斯维加斯的分水岭;从此以后在弗里蒙特街 (Fremont Street) 那些靠闪烁霓虹灯的旧拉斯维加斯进入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 1990 年代,占地面积更大,内容更多样,主题更鲜明的超大型酒店。

取名 “海市蜃楼 (The Mirage) ” ,是强调度假酒店是在内华达州内沙漠上的绿洲,在沙漠上人所看见的美丽幻影。许多非常著名的人物团体,都曾在酒店内的秀场演出过;他们的魔术,以及由大型猛兽表演为主的马戏,都常年驻场演出。

酒店前,沿着拉斯维加斯大道的火山布景更是抢眼。很多游客晚上在大道上游荡的时候,一听见火山的爆炸声响,都驻足前来观看和拍照。

不过海市蜃楼可能就要销声匿迹了。大道上的另外一家大型酒店 MGM Grand 于2021 年并购了海市蜃楼。2022 年的十二月交易完成。MGM Grand 将于2024 年启动更名计划,目标于2025 或是2026 年将以新名字,新面貌于世人见面。

永利度假酒店 (Wynn)

到拉斯维加斯的观光客,还真不能不知道史蒂夫永利 (Steve Wynn) 这个人。因为你看到,或者住过的,那些令人赞叹的高楼旅馆,很可能就是他的产业。海市蜃楼 (The Mirage) 只是其中之一。

史蒂夫在1942 年一月生于康纳狄克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经营宾果游戏厅 (bingo parlor) ,且在美国东部拥有数家分店。父亲死后他就一手接管家族企业,并在短时间内转亏为盈。之后他就拿着这笔钱,于 1967 年迁往拉斯维加斯,成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由于他对地产有很精准的判断力,买下了几家小型的赌场酒店,就地改建。或是购买新的地点,由自己的公司设计,监督新的酒店。永利酒店原本也是一家酒店,史蒂夫买下后重新装潢成现今的面貌。

据说,永利酒店内没有40 楼。因为永利融合了中国文化的概念,认为 “ 4 ” 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可能吧,我没有进去证实过,不过永利于 2006 在澳门也建起了高楼,成为 “永利澳门” ,而内部的装潢也满满中国元素,截然不同于其他的永利酒店。

永利旗下的酒店,还有金银岛 (Treasure Island Hotel and Casino)。金银岛是一家有主题的酒店。也就是海盗与宝藏的故事。在他们的门前有一艘海盗船,夜晚闪烁着亮光,十分醒目。

永利酒店的自助餐盛名在外,我们圣诞假期来的时候,等了足足三个小时,才吃的上饭。当然,他们琳琅满目的佳肴也的确不负盛名。

威尼斯人 (The Venetian Resort)

这是一栋意大利威尼斯风格的五星级酒店。酒店的建筑商是生长在波士顿 (Boston) 的乌克兰犹太人后裔。1991 年,他与以色列籍的妻子结婚时前往威尼斯度蜜月,此时本就在拉斯维加斯拥有一个赌场酒店的他,看见美丽的景色忽然有了灵感。他决定要在拉斯维加斯大道上,兴建一座超大型的,威尼斯风格的度假酒店。果真,1999 年威尼斯人完工了。

在那个时候,威尼斯人是大道上最大,最贵的度假酒店。

凯撒宫 (Caesars Palace)

凯撒宫也是值得一提的地标性赌场酒店。这座酒店从外观上就可以迅速让人恍如置身在古罗马时代。古罗马帝国最为人所熟知,大概要推竞技场,这里的竞技场虽然没有真迹那么宏伟,但是依然可以一眼就辨别得出。靠近进口处,站着的是 20 英尺 (foot) 高的凯撒大帝的雕像。

凯撒宫的酒神自助餐 (Bacchanal Buffet) 客算是拉斯维加斯大道上规模最大的豪华自助餐了。剧凯撒自己估计,在他们25,000 平方英尺 (square foot) 的自助餐厅用餐,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

酒神巴克斯 (Bacchus) 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传说他首创用葡萄酿酒。他在希腊神话中的名字是狄奥尼索斯 (Dionysus)。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Trump) 家族的酒店,也挺立在拉斯维加斯。不过它的位置在拉斯维加斯大道的稍远处。

当然,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的旅馆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叹为观止的建筑,我们就留到下篇再介绍。接下来看看那许多让观光客满载而归的商店。

可口可乐

其实,要看可口可乐,应该去其在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世界 (World of Coca-Cola),在拉斯维加斯的店面,只是一个贩卖纪念品的地方。

虽然如此,进了可乐的大门,就应该品一品世界各国的可口可乐。

这个比其他店面都要高的瓶装可乐,只要经过,任谁都不会错过

这个门市总共有两层楼高,一楼全是卖印有可口可乐标志的商品,二楼有一半是贩卖可乐的区域。顾客也可以选可口可乐其他的商品,比如说由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NBA) 球星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 代言的雪碧 (Sprite)。不过绝大部分的游客,会选择购买他们的商标 “品尝世界 (Taste of the World) ” 。

可口可乐至少在二三十个国家都有贸易,在这个门市里,观光客可以品尝至少二十四种不同的配方。每一盘有八种口味,我们一家四口点了两盘。一尝之下真叫人味蕾打开。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中国味道,叫做 Fanta Sour Plum。那时一种结合传统可乐以及酸梅汤的口感。或许酸梅汤的味道还更强些。芬达 (Fanta) 饮料是一种有着水果口味的碳水饮料,在美国并不流行,它也是由可口可乐所出产。与中国的可口可乐口感类似。

品尝可乐也是有讲究的。每一个餐盘有八种口味,分装成八个一次性的塑料杯。在餐盘上各有其位置及编号。随着餐盘还的,是饮料的明细单;品尝时候参考在明细单上的对应号码,就知道这种口味是在销往地球上的哪一国国家,或地区。

其它欧洲国家,或是非洲国家的可乐,以我们中国人的味蕾,实在有点无法接受。

走出门市以后,我真的对可口可乐肃然起敬了。一个商业品牌能执天下之牛耳,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M & M 巧克力

Ghirardelli 巧克力

这家门市就不在拉斯维加斯大道上,而是处于较小的巷内。不过在拉斯维加斯是没有小巷的。任何一块土地,都是满满的 “拉斯维加斯“ 。

感触

欣赏维加斯最好的时间就是清晨的时候,当人们还在宿醉未醒熟睡当中,太阳升起微凉的时候,街道上一片安静这个时候可以在笔直的大道上,细细地的品味,慢慢地逛

维加斯大道上两旁都是美轮美奂的赌场酒店。皇宫般的华丽建筑,带着异国情调的旋律,的确,在这个地方普通班的小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奢华的贵族生活。这大概就是维加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维加斯的夜晚就是完全不同的一面。摩肩擦踵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空空气中弥漫着香烟雪茄,甚至大麻的气味,贩卖酒精饮料的小贩,偶尔出现的抗议团体,还有在街头传福音的宣教士,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混合。

从清晨维加斯的市容看来,它与其它的大城市无异,无家可归的人就地住宿,熙攘搭乘大巴的长龙;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隐藏在每一栋豪华酒店,度假村的面孔,也都是赚着固定的工资,或是靠着观光客的小费养活全家的人。

那些打造维加斯的人,大概也不会以维加斯为家。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来维加斯消费的中产阶级,所希望的只不过是想占时逃离 “中产阶级” ,享受一会儿不属于中产阶级的生活。

所以酒店的规模越发走向没有必要的豪华;饮食消费形态也成为无限制的供应。出门在外的落脚处,真的需要那么大的空间吗?人的胃可以容纳无限制的佳肴美味吗?就是在这样的海市蜃楼的虚幻中,钱像流水;中产阶级的观光客们,从而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

旅行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治疗,人们在旅行当中暂时脱离了繁琐残酷的现实。然而真实的人生还是需要面对。希望我们都在旅行当中得着智慧。

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

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 (Royal Ontario Museum) ,也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位于多伦多市,始于 1914 年,这座年轻的博物馆是北美洲十大文化机构之一,也是加拿大最大的,展览最多元化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研究机构。

其实博物馆并不只专注于文化,一楼的展览厅里就有一只巨大的恐龙在送往迎来。在二楼的恐龙展览厅还有更详尽的文件,模型等。这些都是比较普通的展览主题。令我映像特别深刻的,是中古世纪的铁甲武士。还有古埃及的木乃伊。

铁甲武士

中古世纪的盔甲有其符合当时战争形态的巧妙设计。我们中国历史上类似中古世纪铁甲的战袍称作铠甲。外形完全不同,但是作用相等。栩栩如生的铁甲,都是馆方珍贵的收藏。看着这些铁甲,想象中古世纪的杀戮战场;这让我想起了诗经中的秦风无衣。说的正是这种气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埃及木乃伊

木乃伊 Nakht
木乃伊 Nakht 死于公元前 12 世纪

在这个展览厅里摆设的木乃伊约有五六具。每一具都有出土的地点,有些还标示着人名及其生平。可见他们的考证及做学问的态度是很严谨的。

木乃伊 Nakht 的棺椁在1904-1905年出土。他生前住在尼罗河的西岸,令人惊讶的是,三千年前他和家人在山谷边搭建居住的房舍,至今仍然存在。从他的精致的棺椁,及包裹完整的尸体上来看,他十分受到家人关爱。棺木上面详细地记载了他的生平;加上由加拿大的考古学家们从木乃伊的尸检研究中,考古界对他的生平可以得到一个颇为完整的轮廓。

音乐家木乃伊
这位木乃伊是一位女性 音乐家。

这位木乃伊是在寺庙里掌管音乐的音乐家。死于公元前850 年。她的棺椁经X 光的照射后,显现出几个护身符的形象,不知道是不是如此,她的棺椁从未被打开过。她的脚下有四个形状不同的瓦罐,传统上,这四个瓦罐是必须与尸体葬在一处的。

古埃及人在处理尸体时,传统上一些内脏是要分开处理,并装在这种瓦罐中的。这四个瓦罐,分别是用于储存死者的肝脏,肺,胃及大小肠。瓦罐上盖着标示着不同神明的盖子,每一种神明掌管一种内脏,所以千万别出错。

他的名字是 Antjau,除此之外,考古学家未曾在棺椁上找到对他生平的详细记载,不过推测他是一个地主。透过玻璃窗,他的脚趾清晰可见;他的头颅也是五官分明。从这些细节来看,就可以证明古埃及有着先进的科学。他们不但发现制作了保存人类尸体的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将尸体保存数千年。这不能不叫人感叹佩服。

那么在木乃伊发明之前,埃及人是用什么来埋葬他们的死者呢?中国西藏有天葬,埃及在第一个王朝出现前,也有类似的方法,自然葬。埃及广大的沙漠就是自然葬的绝佳场所。人们将死者至于沙漠中,让沙漠的热度将尸体自然地干燥,然后放进简单的棺木中,并且让头部面向西方。那时的埃及人相信西方是去来世的路。同时,在去往来世的路途中,人也要吃饭。因此在那段时期的棺木中,都可见零星的置放食物的瓦器。

看够了过去的世界,走出了展览厅。其实该馆尚有很多很值得细细观赏的地方,但是那些主题都需要有一点专业的背景。外行人只能看看一些常见的主题。

离开博物馆时,顺道进来他们的临时展览区。这段时间的临时展览项目,是各种极有创意的口罩。这些都是在加拿大设计的产品。是不是特别有品味!

多伦多的地标

加拿大国家电视塔

1960 年代开始,多伦多市历经了空前的快速成长。人口增多,高楼耸立;逐渐有了大都会的气派。然而,瞬间人们发现了问题:现有的电信传播站已经不敷使用;广播电台讯号的接收经常被阻碍,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消息传播和人际沟通都产生了严重问题。因此,建筑一个更高,更符合当时需要的塔台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

因此,就由在当时加拿大规模最大的,管理全国铁路系统的国家铁路局 (Canadian Nation Railway Company)  来承包此项工程。1973 年二月份开工,至1975 年四月接收信息的天线完成;1976 年六月这座电视塔 (Canadian National Tower / CN Tower) 终于正式与多伦多市民见面。

提到这座电视塔台,很多人都以为塔台的主要目的只是作为多伦多的地标,供游客参观这栋集人类建筑智慧的成品;然而,这座塔台的首要任务,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以提供清晰稳定的电信为主。它肩负着多伦多市,及 17 个加拿大电视台,FM 广播台的电信任务。

CN 塔以高度来说,的确是够资格说它是地标。这座塔高度是 1815.5 英尺 (1815.5 feet) ,从飞机上,或是海岸边都是清晰可见。座落在市中心处,地点便利,同时又与水族馆比邻而居,因此人潮很多。

电视塔吸引人之处,就是它居高临下的视野。塔台是从地平面而建起;它的第一层楼是礼品店,在此可以购买原住民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带着孩子在儿童区游玩。而真正让人购票来此的是它的主观景台 (Main Observation Level) 。

在一楼直接搭乘电梯上观景台。电梯的速度惊人,每小时可达15 英里 (15 miles) ,抵达观景台只需 58 秒。从玻璃门望出去,只见地上建筑瞬间缩小,耳中开始朦胧。但是出了电梯之后,眼界立马无线开展。天气好的话,山川河流让人有一种开阔天空的豪情。

观景台内有饮料吧台。坐在桌边,轻酌冰凉的可乐,看着水上的点点船只。真是特别地悠闲。

觉得这样还不够高吗?没关系,游客还可以更上一层楼。最高的观景舱 (SkyPod) ,离主观景台有三十三层楼 (33 stories) 之遥,离地面1465 英尺 (1465 feet) 。我们没有上去,据说站在上面就算是晴空万里,也可以感觉到整个塔台在随风摇晃着。

如果这样还不过瘾的话,那么环绕塔台就绝对能满足一般人。环绕塔台 (Edge Walk) 就是环绕着主观景台的外围一圈。当然,游客需要事先约定,大家穿着鲜艳显明的防风外套,装备齐全后集体上路。他们套上绳索,慢慢地走出主观景台,顶着强风,迎向自然,开始了绕行之旅。这选项自2011 年开始以来,吸引了成千名游客来挑战。

当然,对我们来说,这种挑战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我们只有在主观景台内,那片小小的玻璃地板 (Glass Floor) 上来回走动,干过瘾一番。那玻璃地板就是一片用玻璃做的地板,可以让游客从主观景台往下观看。还别说,这么点大的地板,后面还排了一长条队呢!

当然,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自然有豪华的餐厅了。塔台的餐厅可以品酒,也可以在夜晚观看多伦多的灯海。这家餐厅与众不同的是,它每小时做一365 度的旋转。因此顾客们可以看见多伦多市各方向的的角度。

我深深觉得,世界如此之大,我们能看到的世界,还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就像CN 塔,感谢主赐下阳光灿烂的这天,但我相信,朝阳初起或是夕阳西下的景致自有不同的美丽。可惜,我只能停留短暂的数小时,那些美景,自然是无缘见到了。

 

 

里普利水族馆

多伦多的里普利水族馆 (Ripley’s Aquarium of Canada) 座落在市中心。在它的另一侧,是地标国家电视塔 (CN Tower) 。

虽说水族馆都大同小异,里普利却有其足以自豪的地方,就是那条北美洲最长的海底观景隧道。所谓的隧道只是一条速度缓慢的输送带,带着游客穿越四周的展示窗。人可以站在原处,定睛看着水面下的生态即可,让输送带带着缓缓前行。感觉就像穿越海底隧道。

里普利水族馆占地十三万五千平方英尺 (135,000 square-feet) ,每天需要 570 万升 (5.7 million liters) 的储水量,来维持馆内两万种生物。

来看看美丽的海蜇 (Jellyfish)

说来有趣,里普利水族馆是由里普利休闲企业 (Ripley Entertainment Inc) 出资经营管理。十九世纪后半至二十世纪初,美国有一位漫画家叫罗伯特里普利 (Robert Ripley, 1890 -1949) ,他由一个成功的漫画家,逐渐涉足电影,电视等娱乐行业。他死后由其弟接管他的事业,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经营休闲娱乐事业的企业。

这家公司管理的娱乐项目除了水族馆以外,还有迷你高尔夫,3 D 电影院等等。他们的水族馆有三处,除了多伦多以外,其他两馆均在美国。

潜水员
这位潜水员潜入海底喂食及清理

走出水族馆,我必须要说的是,虽然水族馆都大同小异,但是小差异的部分,就是该馆吸引人之处。

带着孩子来这里走走吧!

多伦多古酿酒厂

顾名思义,多伦多的古酿酒厂 (The Distillery Historic District) 必定是一个有历史的酿酒厂!

是,也不是。

时间推回到 1831 年的五月,老詹姆士沃兹 (James Worts) 和他十四岁的儿子小詹姆士古德汉沃兹 (James Gooderham Worts) 一同从英国移民来到多伦多,并在此地建立了他的事业。之后,他们在英国的两家人,古德汉家 (Gooderham) 和沃兹家 (Worts) ,相携而来,家庭的成员成了老詹姆士的事业伙伴。最初,他们买了风车,开始经营磨坊,出售面粉并取得不错的利润。然而,1834 年的悲剧,将他们带领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1834 年老詹姆士的妻子,亦及小詹姆士的母亲死于难产,两个星期后,老詹姆士投入在自家风车旁的一口井中,溺毙而亡。

老詹姆士死后,刚建立起来的企业,就由小詹姆士跟着舅舅威廉古德汉 (William Gooderham) 共同经营。1837 威廉引进了酿酒设备,当年他们售出了第一瓶威士忌。

从第一瓶威士忌开始,古德汉沃兹 (Gooderham & Wortz, G&W) 企业开始蓬勃发展,他们不断地更新生产器具,终于在1877 年,古德汉沃兹被誉为 “ 全世界最大的酿酒厂。”

至此以后,古德汉沃兹历经了领导阶层更替,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Queen Victoria) 驾崩,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禁酒法案等历史事件后,在 1923 年转手让人。

1987 年古德汉沃兹的产业再度转手,然而,在1988 年,这片古酿酒厂的所在地被划为历史遗迹,两年之后的 1990 年正式熄灯。

可喜的是,这个地方不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闪烁在镁光灯下。从1990 年之后的十年里,这里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以及鹅卵石铺垫的步行区,是许多电影电视来加拿大地区取景的首选。十年来总计约有 1700 部电影,电视,广告,音乐视频等在此取景。这让古酿酒厂成为在好莱坞之外最大的影视取景点,号称 “北好莱坞。(Hollywood North)”

说来难以置信,这些维多利亚式建筑,能拍什么影片作品呢?1990 年首播的 “通往埃文利之路 (Road to Avonlea)” 电视影集,就是以此地为背景的。剧组将建筑,小巷道转换成爱德华王子岛 (Prince Edward Island) 。楼房也可以改装成邮政局。这部影集十分受欢迎。

当然,酿酒厂不是只有维多利亚式建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历经工业革命及两次世界大战,这块地方多的是具历史性的建筑。比如说,那些废弃多年的十九世纪工厂建筑。这些景象,正符合拍摄 2002 年的“芝加哥 (Chicago)”,还有X 战警 (X-Men) 的需要。

或许这个地方还可以拍摄神怪僵尸片等。因为有多位夜晚来过此地的游客,举报一些不寻常的声音,或是景象。比如说巨大的敲击声响;商店的门无故的开开关关;灯光忽明忽暗等等,甚至还有一位餐厅的员工看见空酒瓶从餐厅一端飞向另一端。除了游客,当地的员工,甚至是影视剧组的人员,也都经历过。

因此,古酒厂地区,是多伦多有名的“鬼屋”。 还有参观团呢。当然这些是要收费的,也可自己组图,有响导带领的。

对于上百年的老建筑,这些不是新鲜事儿吧?传说当年老詹姆士投井自杀之后,灵魂喜欢回到就地重游。他最爱玩电灯开关游戏。

露天餐厅
天气如此之好,餐厅都备齐餐具等着午餐的人潮

2001 年这块地产被一个集团购买,整修之后于 2003 年再度拉开帷幕,喜迎游客。今日的古酒厂这是一个以文化,艺术,餐饮及精品店为主流的商区,以及平日休闲的去处。整个历史遗迹占地 20 万平方英尺 (200,000 square feet) ,多半仍旧是步行区。两旁各具特色的商店,美食店林立;周末假日,圣诞季节来临时,人潮更是汹涌来参加各种表演或文化活动。年底的节庆时,商店内的摆设及外在的装饰等,都让这个古酿酒厂成功地进入了多伦多人的生活中。

我们在近中午时抵达,路过这家 Wendy 极力推荐的咖啡店时,决定进门品尝。可可豆 (Cacao) 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植物。是巧克力,可可粉的原料。

 

最后,是这家西班牙餐厅。这是我第一次品尝西班牙食物。真的,觉得自己好像就来到西班牙了。

走出餐厅,看着熙攘,欢乐的人群。觉得不虚此行。这个朴实的古酿酒厂真的是值得一游。

 

 

多伦多的中央岛

多伦多市濒临五大湖的安大略湖 (Lake Ontario),它是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 的首府。多伦多市最得天独厚的,就是紧邻它市中心的那十五个小岛。这十五个小岛互相以步道或是桥梁连接,构成一个 “公园岛” (Toronto Island Park) 。多半的人是以渡轮往来其中。在这些小岛中,又以中央岛 (Centre Island) 在休闲,游乐设施方面跃居首位,因此,往返中央岛的渡轮比其它小岛频繁。

来本以为一个小岛不会有什么东西好看吧。叫人惊讶的是,还真有呢!竟让我舍不得离开了。

下午的天气特别炎热,可是在渡轮上很舒服惬意。远眺 CN 塔 (CN Tower),多伦多城市漂亮,现代的海岸线;真尽收眼底。

亲子游乐场

中央岛适合全家一同游乐,里面除了大片的公园绿地可以野餐外,还有水上游乐园,一个小型动物园,以及其他零星的一些景点。

除了缆车以外,还有过山车 (Roller Coaster),摩天轮 (ferries wheel) 。一般在游乐场受欢迎的设施,这里也都具备。

夏天的时候,水上活动设施如喷射水池,以及水上溜滑梯等。绝对让孩子湿透了得回家。

迷你动物园

这座迷你动物园,让人印象很深刻。因为他们饲养的动物不多,所以不会像大型的动物园那样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些动物还很难见到。                                                                                                                        

羊驼   
这只羊驼是在大街上的一个雕像。我觉得很可爱生动

 

 

 

 

 

第一次看见这只可爱的羊驼 (Alpaca) ,它们低着头只顾吃草,然后悠闲地散布在园子里。在此之前,我所知道的 Alpaca,是家里附近的一家秘鲁餐厅。他们的烤鸡和黄色及绿色酱汁,配在一起特别美味。不过羊驼并不是烤鸡,而是类似骆驼的动物。原生产地是在南美洲,所以这家秘鲁餐厅以羊驼为名,也不是没有根源的吧!

肩峰牛

另一种动物是这种肩峰牛 (Zebu / Humped Cow)。它的原生产地在南亚,最大的特征是它隆起的肩骨。据说幼年的肩峰牛是可以让人圈养在家的动物,甚至可以作为人类的宠物。它们不但对人有着像狗一样的热情和忠诚,还可以如同遛狗般的 “ 遛牛 ” 呢!

 

孔雀开屏

它本来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懒懒地躲在树下乘凉。我们等了好一会儿不见它有动静,就闷闷地离开了。哪知回程时来向它告别,它却已经展示着湛蓝的尾屏,高傲地站在原地。还缓慢地绕着圈子,做360 度的展示。

它拖着一条美丽的尾巴
孔雀开屏。

 

 

 

 

 

只有雄性孔雀才有绚丽的尾屏。一般来说,是有三种可能才会让孔雀展开它的尾巴。一是求偶,示警或受惊。同样的一块地方,还有另一只孔雀,但是她那时正在躲在一旁享受着午后小憩吧?估计是来来往往的游客,另它困惑,所以它开始防卫自己;站在原地,轻轻地抖动屏风,或许也是惊吓了吧。

真是一匹骏马
工作人员说这只鹦鹉会说不少话,可惜不论我怎么跟它说话,它就一直是这个表情

 

 

 

 

 

 

 

这座岛除了是观光地,当然也是很多居民的家园。这里有一所学校,从幼儿园到六年级。有些学生住在对岸的湖边,每日以渡轮为交通工具往返学校和家庭之间。

小桥流水,许多游客都在此拍照留念
悠闲散步的海鸥

 

 

 

 

 

这里有满眼的绿地,许多当地人喜欢来此烤肉聚餐,享受短暂的离群索居的宁静。当我坐在椅子上时,这里的海鸥们会慢慢地靠近我的脚边。用眼神询问我有没有吃的?这样宽敞的公园,步行是无法完全配合的,最好能租一辆自行车,带上一壶水,准备好午餐,这个公园可以带来一天的欢乐。

岛上的小径很多,喜欢步行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租一辆自行车是最好的选择

 

 

 

 

在找资料时候,看见了这样的一个传说。在这岛上,有一些公共建设单位,还有一个1808 年建造的灯塔。这座灯塔是五大湖中最古老的灯塔。然而第一位灯塔的看守人后来被两名军人杀死,而他的灵魂却在灯塔里流连不去。每年夏季必定回到灯塔查看。因此,每当月圆的夏日,他的凄厉呼叫声响彻整个岛。

这个传说应该不是真的。不过夜里在此树荫下野营,应该是可以看见明月星光的吧。